产品分类
一. 什么是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并非指园区绝对不产生碳排放,而是通过一系列规划、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趋于无限接近于零,并通过某些方式抵消残余排放,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其核心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营模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一个成熟的零碳园区通常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维度 | 核心要素描述 |
能源基础 | 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地热等)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配套储能设施确保稳定。 |
技术支撑 | 应用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调度和优化,并推进各类节能降碳技术应用。 |
产业特征 | 推动产业低碳化(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低碳产业化(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
管理机制 | 建立科学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体系,是实现精准管理和交易的基础。 |
最终平衡 | 在自身减排基础上,通过绿电绿证交易、碳抵消等方式抵消残余排放,实现“净零”目标。 |
二. 全国及各省政策推动
国家及各地政府正通过政策大力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
国家层面:2025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建设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方式2。国家层面创新性地提出以“单位能耗碳排放”(即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核心评判指标5。目标是到2026年底,各省市至少有2-3个省级示范项目;到2030年,建成100个以上示范项目,碳减排率较2020年提高40%以上2。
地方层面:许多省市已积极行动,政策侧重有所不同
广东:将零碳园区纳入重点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支持。
贵州:对既有园区改造提供补贴,并推动建设本省个零碳园区作为示范。
江苏:发布了《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设定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的目标8。
河北:《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正在打造聚焦石榴、蓝莓产业的零碳数字产业园,探索现代农业与零碳结合。
三 . 建设零碳园区的关键路径
建设零碳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3.1 能源结构转型是核心: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园区及周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
科学配置储能系统:储能是光伏发电的“蓄水池”和“中转站”,对于提高园区清洁能源消纳和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对园区能源的集中监控、智能调度和优化运行,提升整体能源效率7。
3.2 节能降碳与产业优化是重点:
提升能效碳效:推动企业开展能效和碳效诊断,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耗能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3.3 构建碳管理体系是基础:
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这是实现精准管理、交易和认证的基础。目前园区层面缺乏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是普遍面临的挑战。
探索电碳协同交易:园区可以建立电碳协同交易服务平台,帮助园区内企业降低购电和碳中和成本。
3.4 探索差异化建设模式与商业模式:
因地制宜选择技术路径:基于园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特性、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规划7。
创新商业模式: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工程总承包(EPC)、建设-经营-转让(BOT)、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等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4。
四 . 建设零碳园区的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园区是碳排放的主体之一,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产业链低碳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
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企业获取国际认可的绿色认证,降低碳关税等冲击,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提升园区品牌形象和吸引力:零碳园区已成为企业入驻的重要考量因素,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集聚优秀人才。
五. 安科瑞助力零碳园区建设解决方案
5.1 碳电表
碳电表根据实际电能消耗的计量数据,动态计算并按照使用条件、区域等因素更新电碳因子,也就是平均每度电所蕴含的碳排放量。这个数值是实时更新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电力使用中的碳排放情况。安科瑞AEM96三相多功能碳电表包含12组碳排放值及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它能够实时计算并给出企业生产用电带来的碳排放量,让碳排放像电能一样方便记录,配合安科瑞碳资产管理平台,大大简化企业的碳排放统计工作。
5.2 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
5.3 分布式储能解决方案
储能系统作为光伏发电蓄水池和中转站,在消纳光伏发电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零碳园区建设中少。按照GB/T 36547-2018《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要求,储能系统的微机保护配置要求:储能电站并网点配置AM5-IS防孤岛保护,非计划孤岛时应在2s动作,将储能电站与电网断开。
关于储能系统计量点的设置:如果储能系统接入园区内部电网,计量点设置在并网点。储能单元应具备绝缘监测功能,当储能单元绝缘低时应能发出报警和/或跳闸信号通知储能变流器及计算机监控系统,如果BMS或者PCS不具备绝缘监测功能可单独配置直流绝缘监测装置。通过10kV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系统电能质量宜满足GB/T19862要求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当储能系统的电能质量指标不满足要求时,配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监测并网点电能质量。
5.4 汽车有序充电解决方案
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是零碳园区能源转型中一个少的过程,为新能源车补充能源的充换电站也是必配设施。安科瑞有序充电系统基于预测算法,可以实现对企业变压器负荷率、光伏发电和充电负荷需求预测结合充电桩的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光伏发电消纳,提升园区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降低充电成本。
5.5 碳资产管理方案
AcrelEMS3.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碳资产管理采用碳排放核算因子数据库,符合SO14064-1:2018 组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指南要求,为园区提供包括碳盘查清册、碳配额管理、碳排放分析、碳流向、碳盘查报告、碳交易记录等等功能,帮助园区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报告、核查体系。
5.6 微电网协调控制器
ACCU-100微电网协调控制器主要采集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变压器负荷等数据,根据设置的新能源使用逻辑来构建本地控制策略以及云端数据的交互,控制储能设备、分布式能源、可调负荷设备的出力与电力需求,并能根据经济效益模型在满足调度的前提下,进行光储置换,响应云端策略配置,充分消纳利用新能源。
5.7 AcrelEMS3.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园区级微电网能源管理
在零碳或近零碳园区建设中,“光伏+储能+充电”组合少的被应用到园区电网之中。随着新能源占比增加,园区的管理必须依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来实现碳资产管理、新能源策略控制、有序充电管理、能耗分析、设备运维等等。
AcrelEMS3.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可以帮助园区有效的管理能源,其功能包括:
综合监控:
实现园区变电站、光伏、储能、负荷、充电桩、环境数据的采集、监测、可视化展示、异常告警、事件查询、报表统计等功能;
智能控制:
协同光伏、储能、负载等多种能源主体,动态规划智能策略,实现储能、光伏协调控制,比如计划曲线、削峰填谷、防逆流、新能源消纳、需量控制等;
能源分析:
具备微电网能耗及效益分析、微电网经济运行分析、多维度电量分析,并进行日、月、年能源报表统计;
碳资产管理:
企业碳资产管理功能,包括碳盘查清册、碳配额管理、碳排放分析、碳流向、碳盘查报告、碳交易记录等等。
功率预测:
以历史光伏输出功率和历史数值天气数据为基础,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和光伏发电单元的地理位置,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库,实现光伏发电的短时和超短时功率预测,并经进行误差分析;同时对微电网内所有负荷,基于历史负荷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预测负荷功率曲线。
优化调度:
根据分布式能源发电预测、负荷预测结果,并结合分时电价、电网交互功率及储能约束条件等因素,以用电成本低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解析微电网运行功率计划,系统通过将功率计划进行分解,实现对光伏、储能、充电桩的优化控制。
聚合资源
聚合微电网内光伏、储能、充电桩及空调柔性负荷
以单一虚拟电厂子站与独立电力户号接入上层负荷聚合商或虚拟电厂平台
充分发挥微电网灵活资源的调节能力,实现微电网整体收益大化
六. 结语
零碳园区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能源活动全周期的碳排放净零平衡。然而,仅依赖外部购入绿电或部署零散的光伏设施,难以从根本上达成这一目标 —— 其本质要求构建深度融合的本地化 “源网荷储” 一体化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源”(能源供给端,如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网”(能源传输网络)、“荷”(能源消费端,如园区内企业、建筑)、“储”(能源存储环节)四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联动形成动态响应的有机整体。这种协同模式,既是破解新能源(如光伏、风电)间歇性、波动性难题的核心手段,也是保障园区能源系统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支撑,更是实现 “低碳转型 + 智能管理” 综合目标的必然技术路径。
安科瑞 EMS3.0 企业能源管理一体化平台,正是为零碳园区搭建这一核心系统的关键赋能工具。它能够整合 “源网荷储” 各环节数据,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与智能调度,为园区从能源结构优化到碳排放精准管控提供方位技术支持,助力零碳目标落地见效。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荣誉资质资料下载产品展示
ANet-4E16S多串口多网口智能网关通信管理机 AHBC-LF-H智能电网霍尔传感器 BM100-K/J-C22工业开关量信号隔离器 BM100安科瑞电流电阻信号隔离器 BR-AI高灵敏度罗氏线圈传感器服务与支持
技术文章新闻中心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在线留言版权所有 © 2025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05031232号-31
技术支持:智能制造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